站内搜索:

【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】坚持科研强校以高水平成果支撑“新经管”建设

作者: 时间:2018-03-08 浏览:344


坚持科研强校以高水平成果支撑新经管建设

盛明泉(校党委委员、科研处处长)

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给以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立校的高校带来严峻挑战。为此,我校第六次党代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: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,高质量科研成果更加丰硕,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,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成效显著,区域一流和安财“新经管”建设卓有成效。“拥抱新时代,打造新经管”,安财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。而科学研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基本职能之一,是学校得以前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。“新经管”背景下,学校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科研发展目标、理清科研发展理念、构建相适应的科研组织模式,进一步明确科研强校战略目标与内涵,以高水平成果支撑“新经管”建设。

拥抱新时代,以宽广的视野审视学科专业建设新机遇,坚持“两个面向”

首先,要以“双一流”的视野审视我校学科专业建设。校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:主动融入国家和省“双一流”建设。在“双一流”建设中,一流学科建设既是切入点,又是突破口,用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,最终实现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。其次,要以交叉融合的视野审视学科专业建设。当今世界学科发展越来越突破原有的边界,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趋势。利用学校经管法优势学科实力,以及理工学科特色,充分交叉融合,形成相向合力。最后,构筑新时代“新经管”建设模式。新时代“新经管”建设,应该以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顶层设计,以社会科学为龙骨搭建一流学科建设的框架,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和路径研究,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最终实现“新经管”建设目标。

注重“新经管”建设中的“两个面向”,一是面向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,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。从国家层面看,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长江经济带战略、军民融合战略、乡村振兴战略、脱贫攻坚战略等,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应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、重点课题,力所能及地承担原始创新重任,精心谋划、超前布局、力争主动、有所作为,服务国家战略。从我省来看,创新型省份建设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以及制造强省、科教大省、智慧经济、三重一创等战略,我校在聚焦创新引领、研究战略需求、服务战略需求等方面应大有作为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,就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,主动对接、主动融入、协同并进,围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皖北振兴等政策机遇,实现“新经管”建设和助力振兴崛起的有机结合。

围绕大目标,明确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,注重“三个环节”

在学校立德树人大目标下,科研育人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大学和中小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学术科研的能力和水平,这就要求安财“新经管”建设中要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和较高学术科研水平的匹配支撑。科研育人需要紧紧围绕以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与人格完善为基础,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美誉度。

科研育人具体体现在科研方向凝练、科研团队打造、科研课题设计和高质量成果发表等方面。首先要按照“新经管”建设要求,结合“双一流”建设中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,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,以优势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龙头,统筹各学科实力,以此凝练明确的科研方向。其次是以凝练的科研方向为依托,优选科研方向的学术带头人,并按照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,打造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。第三是围绕“新经管”建设,以及学科发展,利用已经构建的科研团队,申报立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等各层次课题,并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经济研究》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。促成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,向社会服务转化,实现科研育人目标,彰显“新经管”建设成效。

重塑“旧经管“,将现代技术与方法引入教学和科研全过程,做强理工科学院和实验室

传统的旧经管专业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,改造旧经管就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把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,广泛引入课堂教学、实践教学、实习实训、创新创业、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来,通过“互联网+专业”模块来改造我们的专业,如“互联网+金融”“互联网+会计”等。使广大同学既懂得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,又学会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学术研究,真正实现高层次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。重塑“旧经管“更要利用现代科研方法探讨学术问题,把系统论、控制论、信息论、协同学理论、突变理论灵活运用于经济与管理研究,多出高质量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。

重塑“旧经管”需要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“新工科”的强力支撑,为此须做强现有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大数据学院,并布局科研型实验室建设,分阶段有序推进。

深化“放管服”, 制定和修订科研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,保障“新经管”建设创新动能

2016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》,直击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,强调中央高校、科研院所要强化法人责任,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,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;强调项目结余资金使用方法,项目立项后预算实行预拨制,差旅费用“实报实销”;强调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,进一步放宽绩效支出和劳务费发放的有关规定;强调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等相关人员,均可开支劳务费以及自主规范管理横向经费等,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。

近年来,我校也先后出台实施了《科研财务助理管理办法》《学术会议资助暂行办法》《关于参与标准制定与获得专利授权的科研工作量认定与奖励办法》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》《省部级科研平台经费管理办法》《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》《纵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暂行办法》等15个制度文件,修订了《博士科研基金管理办法》《智库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》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》《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》《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管理办法》《科学研究项目再资助管理办法》《关于调整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及论文工作量计算办法》等10项科研管理制度。“新经管”建设背景下,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不仅不能弱化,还需进一步加强。学校应根据“新经管”建设情况,不断深化科研“放管服”及其落实的力度,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制度建设力度,完善创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和激励机制。在保证科研动力和活力的基础上,进一步调动广大教研人员的积极性,保障“新经管”创新动能的持续。

发挥新优势,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,构造“新经管”协同育人平台

目前,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,服务地方发展,结合优势和特色,聚焦地方和行业急需,通过项目立项等方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,一些成果已初步形成品牌。学校从2006年公开出版《安徽经济发展报告》以来,连续12年出版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。2012年以来,已连续6年达11部以上,而服务国家层面的4部研究报告《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《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等也逐步呈现系列化、品牌化与高端化特点,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。在系列研究报告基础之上形成的政策建议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。

然而,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面前滞足不前,我们要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放在优先位置,通过引进人才、培育人才两条途径,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,组建包含在职人员、研究生、聘请业界人员等在内的科研创新团队,凝聚集体智慧,发挥团队优势,为“新经管”建设提供科研创新支撑。同时,要通过“引进来”的方式帮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把握学科建设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成果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方法,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,为“新经管”建设增添新的科研动力;通过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促进教师自我提高、自我完善,提高国际化学术视野和水平,推动教师学术国际化能力培养,学习国外、校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,为“新经管”建设注入新的科研活力。

我们还应该看到我校现有的科研力量在各学院、研究院所间极不均衡、力量分散,资源缺乏共享,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,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,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紧密合作,力争建成集技术研发与服务、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、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,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,形成功能上的补充机制、成果上的共享机制、人才上的流动机制和多方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,初步构造适应“新经管”要求的协同育人基础平台。